2022年湖南專升本大學(xué)語文仿真試卷(一)
一、選擇題
(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xiàng)符合題目要求)
1.戰(zhàn)國時(shí)期,提侶“王道”,主張“性善論”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莊子 D.韓非子
2.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是( )。
A《左傳》 B.《史記》
C.《國語》 D《漢書》
3.被聞一多譽(yù)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詩歌作品是( )。
A.《飲酒(其五)》(陶淵明)
B.《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C.《古鳳(其十九)》(李白)
D.《沈園二首》(陸游)
4《枕中記》中,在夢里經(jīng)歷了宦海***的人物是( )。
A.段太尉 B.呂翁
C.張中丞 D.盧生
5.下列作品屬于長篇敘事詩的是 ( )。
A.《哀邱》(屈原) B.《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C.《長恨歌》(白居易) D.《秋興八首》(杜甫)
6.下列詩人中,與尤袤、陸游、楊萬里并稱“南宋四大家”的是 ( )。
A.范成大 B.王安石
C.辛棄疾 D.秦觀
7.從探究人君的職分入手,激烈抨擊封建帝王“家天下”思想的作品是 ( )。
A.《晏子對齊侯問》 B.《趙威后問齊使》
C.《諫太宗十思疏》 D.《原君》
8.下列作者中,不屬于桐城派三祖的是 ( )。
A.方苞 B.姚鼐
C.王夫之 D.劉大杜
9.下列選項(xiàng)中,屬于袁枚的作品集是 ( )。
A.《鮚埼亭集》 B《小倉山房詩文集》
C.《板橋集》 D.《海峰先生文集》
10.下列選項(xiàng)中,作家和作品對應(yīng)關(guān)系正確的是( )。
A.傅雷《故園之戀》 B.柯靈《談美書簡》
C.朱光潛《談文學(xué)》 D.錢谷融《鄉(xiāng)土情結(jié)》
11.魯迅的雜文《論睜了眼看》,其主題是( )。
A.批判“瞞和騙”的思想和文藝
B.對鐵和血的贊頌
C.追悼“五卅慘案”的烈士
D.反對虛生先生的時(shí)事短評
12.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代表是 ( )。
A.從維熙 B.陸盤
C.施存 D.遲子建
13.下列選項(xiàng)中,錢鐘書的散文集是 ( )。
A.《管錐編》 B《七級集》
C《談藝錄》 D《寫在人生邊上》
14.宗璞在《哭小弟》中回憶的小弟是 ( )。
A.馮友蘭 B.馮鐘越
C.王三勝 D.王淡人
15.契訶夫的小說《苦惱》的主人公是 ( )。
A.老車夫 B.軍人
C.駝子 D.年青車夫
二、古文翻譯與斷句題
(本大題有10小題,共16分。解釋加點(diǎn)的字,每小題1分;句子翻譯,每小題2分;斷句題3分)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字。(5分)
16.是以冬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見:
17.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愆:
18.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審:
19.然尚恨有闕者。
恨:
20.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本:
(二)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21.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xiàn)其否以成其可。
2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3.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24.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yè)也?
(三)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3分)
25. 陛下德日新政日舉賞罰施置仰當(dāng)天意俯合人心則趙氏安而社稷固不然則宗社危而天下亂其間蓋不容發(fā)
三、名句默寫題
(本大題共8小題,任選6題作答,多答只按前6題計(jì)分,每空1分,共6分)
26.鳥飛返故鄉(xiāng)兮,________ 。(《哀郢》)
27.俯視洛陽川,_________ 。(《古風(fēng)(其十九)》)
28. _________,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喜崔明府相過)》)
29. ___________,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堕L恨歌》)
30.縱一葦之所如,___________ 。(《前赤壁賦》)
31.夢斷香消四十年,_________ 。(《沈園二首》)
32.洞庭青草,近中秋,____________ 。(《念奴嬌·過洞庭》)
33.我最憐君中舞,_________________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四、閱讀題
(本題共3小題,共23分)
34.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時(shí)光短箋
袁哲生
近日整理房間時(shí),從書柜里翻出一個牛皮紙袋子,打開一看,里面是幾十張各式各樣的小紙條。我將這些紙片撒在地毯上,坐下來細(xì)細(xì)端詳,一些零碎而塵封的往日時(shí)光,便如細(xì)雨一般地飄下來。
那是從前求學(xué)的階段,陸陸續(xù)續(xù)搜集起來的便條紙,每一張小紙片,注記了一次“來訪不遇”的浮生掠影。人們常說“無事不登三寶殿”,但是,從這些字條上的留言看起來,卻也未必如此?;蛟S就是因?yàn)檫@些紙片上的留言大多是無關(guān)痛癢,甚或幾近戲謔的只字片語,所以才益發(fā)顯出它們的可貴。
“我要回家了,你呢? 正文”
“如果沒下雨的話(萬一),請澆水 Johnson”
“瓦斯?fàn)t又變好了 302室”
我沒有寫日記的好習(xí)慣,一些生活中飄零的片段,往往因此灰飛煙滅,恐怕再也無緣想起因此,這些當(dāng)年無心收起,未隨手扔進(jìn)紙簍的短箋,竟成為另一種日記,或是一串記憶的鑰匙讓我重溫了一些生命中的片段。這些不起眼的片段,因?yàn)榱闼?,所以顯得特別親切,它們像是那些歷史之網(wǎng)無法撈取的細(xì)小水珠。
我坐在地毯上,急切地再拾起一些紙片來讀,有的字跡潦草,中英文夾雜,字條的主人隨意地在筆記紙、紅包袋,甚至衛(wèi)生紙上面留下了幾行字;也有的筆筆工整,且引經(jīng)據(jù)典,從一絲不芍的筆畫間,仿佛可以看見留言的人正站在我的門外,有板有眼地寫字的模樣。一張張泛黃的紙片一一從我手中滑過,重新拾回的往事便又溜回我的生命里了。
在這些紙片當(dāng)中,還有一張是未署名的。
“你的朋友送報(bào)生送你一袋報(bào)紙”
這樣的一小段文字,被寫在半張日歷紙的空白角落上,形成一個直角的轉(zhuǎn)彎,筆畫歪斜,墨跡很輕,頓筆稍重的地方刺出一些小圓孔,看得出留言的人是臨時(shí)撕下一截墻上的日歷,然后隨意墊在手掌心上寫下的。筆出無奈,署名自然也就免了。
這樣匆匆寫下的一小句話,帶給我許多的臆測和懷想。我記不得何時(shí)曾收到過一大袋過期的報(bào)紙,以及何時(shí)有過一位送報(bào)生朋友或同學(xué)。我收到那堆報(bào)紙的時(shí)候是驚喜或是不知如
何是好?我是否好好地把它們讀了一回,或是轉(zhuǎn)送給別人了?還有,這帶著點(diǎn)無奈和機(jī)智為我留言的善心人士是誰?從字跡上看來是個男生,他當(dāng)時(shí)正在做什么呢?當(dāng)我的友人氣喘吁吁地提著那一大袋“禮物”來給我時(shí)?是否因而無心地打斷了一位正在寫詩的青年?
那些往事的細(xì)節(jié),我已無從得知了,一整夜的遙想,依舊還是無聲地消失在汩汩流去的時(shí)間之河里,河面上稀稀疏疏地漂浮著一群五顏六色的小紙片,向更遠(yuǎn)處流去。
(有刪改)
(1)請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3分)
(2)那張未署名的紙片為何引起作者更多的臆測和懷想?(3分)
(3)文章以“時(shí)光短箋”為題,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3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題。(7分)
初,太祖?zhèn)任?,普從之游,既有天下,普屢以微時(shí)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達(dá),謂普曰:“若塵埃中可識天子、宰相,則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復(fù)言。普少習(xí)吏事,寡學(xué)術(shù),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fā)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fù)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bǔ)綴舊紙,復(fù)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當(dāng)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jiān)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碧媾?,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于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選自《宋史·趙普傳》,有刪改)
(1)在太祖的引導(dǎo)下,趙普的言行發(fā)生了哪些改變?(3分)
(2)趙普“能以天下事為己任”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4分)
36.閱讀下面的古詩,按要求答題。(6分)
寄華玉
徐禎卿
去歲君為薊門客,燕山雪暗秦云白。
馬上相逢脫紫貂,朝回沽酒城南陌。
燕山此日雪雰雰【注】 ,只見秦云不見君。
高天白雁南飛盡,千里相思那得聞。
【注】雰雰:雨雪紛紛降落的樣子。
(1)這首詩主要用了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請結(jié)合全詩具體分析。( 4分)
(2)詩人為什么說“相思那得聞”?(2分)
五、作文(本題 40 分)
37.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天育物有時(shí),地生財(cái)有限,而人之欲無極”,資源的有限和需求的無限始終是一對矛盾。窮奢極欲,必然帶來自然資源匱乏。一味抑制需求,就會阻滯生產(chǎn)力發(fā)展,從而失去探索更多新資源的可能。
上述文字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字?jǐn)?shù)不少于800。